愛鋒貝

標題: 《臨床基礎檢驗》第二章 紅細胞檢查 [打印本頁]

作者: 科技閻羅君    時間: 2023-4-8 12:44
標題: 《臨床基礎檢驗》第二章 紅細胞檢查
一、摘要
紅細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在紅細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經紅系祖細胞階段,分化為原紅細胞,經過數(shù)次有絲分裂依次發(fā)育為早幼、中幼和晚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已喪失分裂能力,它通過脫核而成為網織紅細胞。這一增殖、分化、成熟的過程在骨髓中進行約需 72h。網織紅細胞再經約 48h 即完全成熟。紅細胞釋放入血液后,平均壽命約 120 ,(2001 年檢驗師、2001 年主管技師、2009年主治醫(yī)師、2010 年檢驗士、2010 年檢驗師)衰老的紅細胞主要在脾破壞,分解為鐵、珠蛋白和膽紅素。
1. 血紅蛋白分子結構、成分、合成和代謝
血紅蛋白(Hb)相對分子量為 64458,由兩對珠蛋白肽鏈和 4 個亞鐵血紅素構成色素部分為亞鐵血紅素,蛋白質部分為珠蛋白。亞鐵血紅素由原卟啉、組成。(2009 年檢驗士)只有 Fe2+狀態(tài)的 Hb 才能與氧結合,稱氧合血紅蛋白。正常情況下,99%Hb 的鐵原子呈 Fe2+狀態(tài),稱為還原 Hb,1%呈 Fe3+狀態(tài),稱為高鐵血紅蛋白,只有 Fe2+狀態(tài)的 Hb 才能與氧結合,稱為氧合血紅蛋白。
在人體生長各期,Hb 種類與比例不同。在胚胎早期 HbFα2γ2)合成較多, 出生后 3 個月,HbAα2β2)逐步占 Hb 總量 95%以上,而 HbF 逐步降至 1%以下。出生后 HbA2α2δ2)占 Hb 總量的 2%~3%。(2007 年檢驗師、2010 年檢驗師)
歷年真題回顧
正常成熟紅細胞平均壽命為(2001 年主管技師、2009 年主治醫(yī)師、2010 年檢驗士、2010 年檢驗師)
A.50 天 B.60 天 C.80 天 D.100 天 E.120 天標準答案:E
正常成人紅細胞內沒有 (2001 年檢驗士)
A.HbA  B.HbA2 C.HbF D.HbH E.HbS
標準答案:DE
正常人血中膽紅素主要來源于 (2001 年檢驗士)
A. 膽汁 B. 膽汁酸鹽 C. 細胞色素氧化酶
D. 肌紅蛋白 E. 衰老紅細胞釋放的血紅蛋白標準答案:E
紅細胞從骨髓釋放后其壽命約為 (2001 年檢驗師、2001 年主管技師、2009 年主治醫(yī)師)
A.50 天 B.100 天 C.120 天 D.150 天 E.180 天標準答案:C
   關于血紅蛋白的敘述,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2001 年主管技師)
A.血紅蛋白是由 4 條珠蛋白肽鏈各結合 1 個血紅素形成的四聚體B.胎兒的血紅蛋白主要成分為HbF,正常人出生后就完全不能檢出C.HbF 較 HbA 抗堿性強
D.HbS 為β 鏈異常,見于鐮形細胞性貧血
E.血紅蛋白的分子量是 64458
標準答案:B



1. 檢測原理

  二、紅細胞計數(shù)


⑴手工顯微鏡法:用等滲稀釋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shù),充入血細胞計數(shù)池,在顯微鏡下計數(shù)一定體積的紅細胞數(shù),經換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紅細胞數(shù)量。
⑵血液分析儀法:用電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
2. 方法學評價
⑴手工顯微鏡法:不需要特殊設備,但操作復雜、費時。
⑵血液分析儀法:比手工法精確(如電阻抗計數(shù)法的變異系數(shù)為 2%,手工法則大于 11%),且操作簡便、快速。但白細胞數(shù)量明顯增高時,會干擾紅細胞計數(shù)和體積測定而產生誤差。
3. 質量控制
手工法誤差原因:①樣本:血液發(fā)生凝固,使細胞計數(shù)減少或分布不均;② 操作:稀釋、充池、計數(shù)不規(guī)范;③器材:微量吸管、計數(shù)板不標準;④固有誤差計數(shù)域誤差。(2001 年檢驗師)
4. 參考值
成年男性:4-5.5×1012/L;成年女性 3.5-5.0×1012/L;新生兒:6.0-7.0×1012/L。


(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檢驗師、2008 年檢驗師、2009 年檢驗師、2009 年主治醫(yī)師、2010 年檢驗士)
5. 臨床意義
⑴生理性變化
① 年齡與性別的差異:新生兒紅細胞較成人約增加 35%,男性在 6-7 歲時最低
25-30 歲達高峰,30 歲后隨年齡增大而逐漸下降,直到 60 歲尚未停止。
精神因素:感情沖動、興奮、恐懼、冷水浴刺激,紅細胞增多。
劇烈體力運動和勞動,紅細胞增多。
氣壓減低:高山地區(qū)居民和登山運動員,紅細胞增高。
妊娠老人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釋,紅細胞減少,妊娠約減少 16%。老年人造血功能明顯減退,紅細胞減少。
⑵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減少
①急性、慢性紅細胞丟失過多;②紅細胞壽命縮短;③造血原料不足;④骨髓造血功能減退。
⑶紅細胞增多
原發(fā)性紅細胞增多:如真性紅細胞增多。
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肺源性心臟病。(2008 年檢驗師)
相對紅細胞增多:如嘔吐、嚴重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燒傷
6. 操作方法
⑴血細胞計數(shù)(改良牛鮑計數(shù)板):由 H 型凹槽分為 2 個同樣的計數(shù)池。計數(shù)池兩側各有一條支持柱,形成高 0.10mm 的計數(shù)池。計數(shù)池內劃有長、寬各 3.0mm 的方格,分為 9 個大方格,每個大格面積為 1.0mm2,容積為 0.1mm3(μl)。其中中央大方格用雙線分成 25 個中方格,位于正中及四角的 5 個中方格紅細胞
和血小板計數(shù)區(qū)域,每個中方格用單線分為 16 個小方格。四角的 4 個大方格白細胞計數(shù)區(qū)域,用單線劃分為 16 個中方格。(2001 年主管技師、2006 年主管技師、2010 年檢驗師)
⑵紅細胞計數(shù)操作
①計數(shù)和計算:充池后靜置 3-5min 后,計數(shù)中央大方格內 4 角和正中 5 個中方格內的紅細胞數(shù)。計算:紅細胞/L=N/100×1012(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主管技師、2009 年主治醫(yī)師、2010 年檢驗士)
②注意事項:保證計數(shù)板和蓋玻片清潔;一次完成充池,充池后不能移動蓋玻片; 計數(shù)板每年鑒定 1 次;紅細胞計數(shù)若分布不均,每個中方格相差超過 20 個應重新充池,兩次計數(shù)相差不得超過 5%;計數(shù)壓線細胞時,采用數(shù)左不數(shù)右、數(shù)上不數(shù)下的原則(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主管技師);白細胞過高者(WBC 大于 100×109/L),紅細胞計數(shù)結果應進行校正,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將患者紅細胞數(shù)減去白細胞數(shù);二是在高倍鏡下勿將白細胞計入。
紅細胞稀釋液Hayem 液由 NaCl(調節(jié)滲透壓,等滲液)、Na2SO4(提高比密;防止細胞粘連)、HgCl2(防腐)和蒸餾水組成。(2001 年檢驗師、2007 年檢驗師、2009 年檢驗師、2010 年檢驗師)枸櫞酸鈉稀釋液由枸櫞酸鈉(抗凝維持滲透壓)、甲醛防腐固定紅細胞)、氯化鈉調節(jié)滲透壓)和蒸餾水組成。歷年真題回顧
成年女性紅細胞參考值為 (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檢驗師)
A.(3.5~4.5)×109/L  B.(5.0~6.0) ×1012/L  C.(4.0~5.5) ×1012/L D.(3.5~5.0) ×1012/L E.(4.0~5.5) ×109/L


標準答案:D
如血液稀釋倍數(shù)為 200 倍,用目視計數(shù)法計數(shù)中央 5 個中方格內紅細胞數(shù)為N,則正確的計
  

算公式為(/L)(2001 年檢驗士)
A. N×25×10×106×200B. N×5/25×10×106×200C. N×25/5×10×106×200
D. N×5×10×103×200
  標準答案:C
E. N×25×10×103×200
使用血細胞計數(shù)板計數(shù)血細胞時,計數(shù)壓線細胞的原則是 (2001 年檢驗士)
A.  壓線的細胞不計數(shù) B. 壓線的細胞全部計數(shù)
C. 計數(shù)壓在雙線里邊線上及左線上的細胞,不計數(shù)壓在下線及右線上的細胞
D. 計數(shù)壓在上線及左線上的細胞,不計數(shù)壓在下線及右線上的細胞
E. 計數(shù)壓在下線及右線上的細胞,不計數(shù)壓在上線及左線上的細胞標準答案:D
關于血細胞計數(shù)誤差來源,不屬于偶然的誤差的是 (2001 年檢驗師)
A.取血部位不當 B.稀釋倍數(shù)不準確 C.充液不當D.計數(shù)板刻度誤差 E.計數(shù)時未充分混勻
標準答案:D
Hayem 液中氯化高汞的主要作用是 (2001 年檢驗師、2010 年檢驗師)
A.抗凝 B.調節(jié)滲透壓 C.防止細胞黏連 D.防腐 E.防止溶血標準答案:D
下列有關改良牛鮑氏計數(shù)板計數(shù)紅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2001 年主管技師)
A.不宜用過亮光線 B.在低倍鏡下計數(shù)
C.計數(shù)中央大方格內四角及中央五個中方格內紅細胞總數(shù)D.計數(shù)結果以N×1012/L 來報告
E.對于壓線細胞采取數(shù)上不數(shù)下,數(shù)左不數(shù)右的原則標準答案:B
絕大多數(shù)女性紅細胞都不低于 (2008 年檢驗師)
A.3.0×1012/L B.3.5×1012/L C.3.0×109/L D.3.5×109/L E.4.0×1012/L
標準答案:B
RBC 報告單位為 (2010 年檢驗士)
A.106/L B.109/L C.1010/L D.1012/L E.1015/L
標準答案:D
血細胞計數(shù)板每個大方格的容積為 (2010 年檢驗師)
A.0.1μl B.0.1ml C.0.1l D.1μl E.1ml
標準答案:A



1. 檢測原理

  三、血紅蛋白測定


氰化高鐵血紅蛋白(HiCN)測定法:血液中除硫化血紅蛋白(SHb)外的各種 Hb(如氧合血紅蛋白、碳氧血紅蛋白、高鐵血紅蛋白(Hi)或其衍生物)均可被高鐵氰化鉀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再和 CN-結合生成穩(wěn)定的棕紅色復合物- 氰化高鐵血紅蛋白,其在 540nm 處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計測定該處的吸光度,經換算即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濃度。(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主管技師、2006 年主管技師、2008 年主管技師、2009 年檢驗師、2010 年主管技師)
十二烷基硫酸鈉血紅蛋白(SDS)測定法:血液中除 SHb 以外的 Hb 均可與低濃度 SDS 作用生成 SDS-Hb 棕紅色化合物,測定波峰 538nm 處吸光度,可換算


得到 Hb 濃度。(2008 年主管技師)
2. 方法學評價
HiCN 法:被 ICSH 推薦為參考方法。(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檢驗師、2008 年主管技師、2010 年檢驗士、2010 年檢驗師)操作簡單、顯色快、結果穩(wěn)定可靠。致命弱點是:氰化鉀(KCN)試劑有劇毒,使用管理不當可造成公害。(2007 年檢驗師、2009 年檢驗師、2009 年主治醫(yī)師)
⑵SDS 測定法:操作簡單、呈色穩(wěn)定準確性和精確性符合要求、無公害等優(yōu)點。不能直接用吸光度計算 Hb 濃度。
沙利法:已被列為縣以上醫(yī)院淘汰的實驗方法。(2009 年主治醫(yī)師)
3. 質量控制
⑴樣本:異常血漿蛋白質、高脂血癥、白細胞數(shù)超過 30×109/L、脂滴等可產生濁度,干擾 Hb 測定。
⑵采血部位:部位不同,結果不同,靜脈血比毛細血管血低 10%~15%。
⑶結果分析:測定值假性增高的原因是稀釋倍數(shù)不準、紅細胞溶解不當、血漿脂質或蛋白質量增加。
⑷HiCN 參考液:是制備標準曲線、計算 K 值、校正儀器和其他測定方法的重要物質。
⑸質控物:包括 ACD 抗凝全血、進口全血質控物、醛化半固定紅細胞、溶血液和凍干全血。
4.參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
(2001 年檢驗師、2001 年主治醫(yī)師、2009 年主治醫(yī)師、2010 年檢驗士、2010 年主管技師)
5. 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測定在貧血程度的判斷上優(yōu)于紅細胞計數(shù)。
6.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⑴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測定法操作:以符合 WHO 標準的分光光度計,波長 540nm 處,光徑 1cm,HiCN 轉化液或蒸餾水調零,測定吸光度(A)。根據(jù)樣本的吸光度A直接計算出血紅蛋白濃度,Hb(g/L)=A/44×64458/1000×251=A×367.7
(式中 A 為測定管吸光度,44 為毫摩爾消光系數(shù),64458/1000 為 1mol/LHb 溶液中所含 Hb 克數(shù),251 為稀釋倍數(shù))。(2009 年檢驗師、2010 年主管技師)
⑵HiCN 應儲存在棕色有塞玻璃瓶中,不能貯存在塑料瓶中,否則會使 CN-丟失測定結果偏低。(2009 年主治醫(yī)師)
⑶氰化鉀試劑:是劇毒品,測定后的廢液首先以水稀釋廢液1:1),再加次氯酸鈉安替福民充分混勻,放置 15h 以上使 CN-氧化成 CO2 和 N2 揮發(fā)或水解,再排入下水道。廢液不能直接與酸性溶液混合,因為氯化鉀遇酸可產生劇毒的氰氫酸氣體。
歷年真題回顧
HiCN 法測定血紅蛋白所用的波長 (2001 年檢驗士)
A.505nm B.460nm C.550nm D.620nm E.540nm
標準答案:E
氰化高鐵血蛋白測定法中哪種血紅蛋白轉化較慢 (2001 年檢驗士)
A.HBA  B.HBCO C.HBO2 D.HBS E.SHB
標準答案:B
下列哪種為ICSH 推薦的測定血紅蛋白的方法 (2001 年檢驗士)
A. 疊氮高鐵法 B. 氰化高鐵法 C. 十二烷基硫酸鈉法


D. 沙利氏酸化法 E. 堿羥血紅蛋白法標準答案:B
成人女性血紅蛋白的參考值分別是 (2001 年檢驗師、2010 年檢驗士)
A.4.0~5.0×1012/L B.3.5~5.0×1012/L C.3.0~5.0×1012/L
D.120~160g/L E.110~150g/L
標準答案:E
測定血紅蛋白的參考方法為 (2001 年檢驗師、2010 年檢驗師) A.沙利氏法 B.HiCN 法 C.血液分析儀法 D.全血鐵測定法 E.十二烷基硫酸鈉測定法標準答案:B
用氰化高鐵法測定血紅蛋白其波長為 (2001 年主管技師)
A.536nm B.538nm C.540nm D.542nm E.546nm
標準答案:C
關于血液分析儀測定血紅蛋白(HiCN 法)的敘述,下列錯誤的是 (2001 年主管技師)
A.血紅蛋白衍生物的最大吸收峰均接近 540nm B.不能直接根據(jù)吸光度進行計算
C.測定結果的校正必須以HiCN 法為標準 D.溶血劑含氰化鉀對其反應終產物為HiCN E.堿羥血紅蛋白法不適合用于血液分析儀分析
標準答案:D
目前血紅蛋白的法定計量單位是 (2001 年主治醫(yī)師)
A. mg/L B. g/dl C. g/L D. g% E. mmol/L
標準答案:C
ICSH 推薦血紅蛋白測定的參考方法是 (2009 年檢驗師、2010 年檢驗士)
A.HiCN 法 B.SDS 法 C.HiN3 法 D.AHD575 法 E.沙利酸化血紅蛋白法標準答案:A
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最大吸收峰在波長(2006 年主管技師、2009 年檢驗師、2010 年主管技師)
A.405nm B.450nm C.500nm D.540nm E.640nm
標準答案:D



1. 檢查原理

  四、紅細胞形態(tài)檢查


紅細胞形態(tài)檢查與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shù)結果相結合可粗略推斷貧血原因,對貧血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很重要臨床價值。將細胞分布均勻的血涂片進行染色(如瑞氏染色)后,根據(jù)各種細胞和成分各自的呈色特點,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和識別。
2. 參考值
瑞氏染色血涂片成熟紅細胞為雙凹圓盤形、細胞大小一致、平均直徑 7.2μm
范圍 6~9.5μm)、淡粉紅色、中央 1/3 為生理性淡染區(qū)、胞質內無異常結構。(2006年檢驗師)
3. 紅細胞形態(tài)檢查的臨床意義
⑴大小改變:病態(tài)下可見①小紅細胞(直徑<6μm);②大紅細胞(直徑>10μm)、
③巨紅細胞(直徑>15μm);④紅細胞大小不均:多見于嚴重的增生性貧血,如巨幼細胞性貧血。(2001 年檢驗士、2010 年檢驗士)
⑵紅細胞內血紅蛋白量的改變:①正常色素性:見于正常人、急性失血、再障白血病等;②低色素性:見于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等;③高色素性: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④多色性: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胞質內尚存少量嗜堿性物質(RNA),紅細胞染灰紅色或淡灰藍色。見于


正常人占 1%左右)、骨髓造紅細胞功能活躍(如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貧血)。
⑤細胞著色不一:同時出現(xiàn)低色素、正常色素性兩種細胞,見于鐵粒幼紅細胞性貧血。(2010 年檢驗士)
⑶紅細胞形態(tài)改變 (2010 年主管技師)
球形紅細胞:見于遺傳性和獲得性球形細胞增多癥,容易破壞、溶解。
橢圓形紅細胞:多見于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
靶形紅細胞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最常見靶形紅細胞增多。由于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化學成分發(fā)生變異和鐵代謝異常所致。(2001 年檢驗師、2008 年檢驗師、2009 年檢驗師)
鐮形紅細胞:是含有異常血紅蛋白 SHbS)的紅細胞。(2001 年檢驗士、2010 年主管技師)
棘紅細胞:見于遺傳性或獲得性 β-脂蛋白缺乏癥。
口形紅細胞:見于口形紅細胞增多癥、小兒消化系統(tǒng)疾患引起的貧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貧血、肝病和正常人(<4%)。
裂紅細胞:為紅細胞碎片或不完整紅細胞,可呈盔形、三角形等形狀,見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嚴重燒傷和正常人(<2%)。(2001 年檢驗師、2005 年主管技師)
⑧緡錢狀紅細胞:是因為血漿中某些蛋白(纖維蛋白原、球蛋白)增高,使紅細胞正負電荷發(fā)生改變所致。
有核紅細胞幼稚紅細胞):除 1 周內嬰幼兒血涂片中可見少量有核紅細胞外, 其他均為病理現(xiàn)象。見于溶血性貧血最常見)、新生兒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2001 年檢驗士)
⑩其他:新月形紅細胞多見于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淚滴形紅細胞見于骨髓纖維化、貧血和正常人;紅細胞形態(tài)不整見于某些感染、嚴重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2010 年檢驗師)
⑷紅細胞內出現(xiàn)異常結構
嗜堿性點彩紅細胞瑞氏染色后胞質內出現(xiàn)形態(tài)不一的藍色顆粒RNA),屬于未完全成熟紅細胞,顆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原因為重金屬損傷細胞膜鉛中毒。(2006 年主管技師、2010 年主管技師)
豪焦小體Howell-Jolly’s body、染色質小體):成熟紅細胞或幼紅細胞胞質內含有一個或多個直徑為 1~2μm 暗紫紅色圓形小體,為核碎裂、溶解后的殘余部分。見于脾切除后、無脾癥、脾萎縮、脾功能低下、紅白血病、某些貧血如巨幼細胞性貧血。(2001 年主管技師)
卡波環(huán):在嗜多色性、堿性點彩紅細胞胞質中出現(xiàn)紫紅色細線圈狀結構、呈環(huán)形、8 字形。(2001 年檢驗士、2010 年主管技師)
寄生蟲:紅細胞胞質內可見瘧原蟲、微絲蚴杜利什曼原蟲等病原體。(2009 年檢驗士)
歷年真題回顧
不屬于紅細胞異常結構的是 (2001 年檢驗士)
A.染色質小體 B.杜勒小體 C.卡波氏環(huán) D.嗜堿性點彩 E.有核紅細胞標準答案:B
在低滲溶液中紅細胞形態(tài)呈 (2001 年檢驗士)
A.皺縮,呈鋸齒形 B.影形 C.啞鈴形 D.圓盤形 E.淚滴形


標準答案:B
紅細胞大小不一最常見于 (2001 年檢驗士)
A. 缺鐵性貧血 B. 溶血性貧血 C. 失血性貧血
D. 再生障礙性貧血 E. 巨幼細胞性貧血標準答案:E
關于有核紅細胞的敘述,下列哪項是正確的 (2001 年檢驗士)
A.急性大失血患者外周血中出現(xiàn)有核紅細胞
B.1 周內嬰兒血涂片僅可見少量有核紅細胞
C.外周血涂片中出現(xiàn)有核細胞提示紅系增生減低D.巨幼細胞貧血外周血涂片中不會出現(xiàn)有核紅細胞E.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偶見有核紅細胞
標準答案:B
紅細胞鐮變試驗同下列哪種 Hb 關系密切 (2001 年檢驗士、2010 年主管技師)
A.HbC B.HbE C.HbH D.HbS E.Hb Bart
標準答案:D
血涂片中紅細胞形態(tài)呈靶形,下列最有可能的是 (2001 年檢驗師、2009 年檢驗師)
A.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B.巨幼細胞性貧血 C.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D.脾切除術后 E.溶血性貧血
標準答案:C
DIC 時可見 (2001 年檢驗師)
A. 周圍血中幼稚細胞,原始細胞>30%
B. 周圍血有較多幼稚粒細胞伴嗜酸,嗜堿性粒細胞增多C.周圍血中幼紅,幼粒細胞易見,骨髓出現(xiàn)“干抽”
D.周圍血和骨髓中淋巴細胞>60%
E.周圍血中易見盔形紅細胞及破碎紅細胞標準答案:E
紅細胞中出現(xiàn)染色質小體多見于 (2001 年主管技師) A.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B.巨幼細胞性貧血 C.鉛中毒 D.再生障礙性貧血 E.白血病標準答案:B
正常人裂紅細胞 (2005 年主管技師)
A.<1% B.<2% C.<3% D.<4% E.<5%
標準答案:B
淚滴紅細胞見于 (2010 年檢驗師)
A.巨幼細胞性貧血 B.溶血性貧血 C.骨髓纖維化D.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 E.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標準答案:C



1. 檢測原理

  五、血細胞比容測定


血細胞比容﹝Hct、Ht、HCT 或 PCV血細胞壓積)﹞是指在一定條件下, 經離心沉淀壓緊的紅細胞在全血樣本中所占比值。(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檢驗師、2001 年主管技師)
⑴溫氏法、微量法:屬于離心法,是將抗凝血置于孔徑統(tǒng)一的溫氏管或毛細玻管中,以一定轉速離心一定時間后,計算紅細胞層占全血的體積比。
⑵血液分析儀法:細胞通過計數(shù)小孔時,形成相應大小的脈沖,脈沖的多少即為


細胞數(shù)量,脈沖高度為細胞體積。通過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和紅細胞計數(shù)
(RBC)即求得血細胞比容,Hct=MCV× RBC。
2. 方法學評價
⑴手工法:①放射性核素法被 ICSH 定為參考方法。(2001 年主管技師)②溫氏法:采用中速離心,不能完全排除紅細胞間殘留血漿,結果偏高,已淘汰。③微量法:高速離心,細胞間殘留血漿比溫氏法少,且樣本用量小操作簡便、殘留血漿 1-3%。微量法為 WHO 推薦方法。(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主管技師)
⑵血液分析儀法:儀器法應注意紅細胞增多癥或血漿滲透壓異常時會出現(xiàn)誤差。
(2001 年檢驗士)
3. 質量控制
⑴手工法:抗凝劑量不準確、混勻不充分、離心速度不夠會產生誤差。紅細胞形態(tài)異常或紅細胞增多癥可使血漿殘留量增加 6%。
⑵血液分析儀法:要注意 Hct 與 RBC、MCV 的關聯(lián)性。
4. 參考值
溫氏法男性0.40-0.54女性0.37-0.47。微量法男性 0.47±0.04;女性0.42±0.05。(2001 年主管技師、2006 年主管技師、2010 年檢驗師)
5. 臨床意義
增高見于各種原因所致血液濃縮,如大量嘔吐、大手術后、腹瀉、失血、大面積燒傷、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2001 年主治醫(yī)師、2009 年檢驗師)
減低:見于各種貧血。(2001 年主治醫(yī)師)
⑶是臨床輸血、輸液療效觀察的指標。
⑷作為紅細胞平均體積、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計算的基礎數(shù)據(jù)。
6. 操作方法
⑴溫氏法:取 EDTA-K2 或肝素鈉抗凝靜脈血 2ml,加入溫氏管,用水平離心機以 2264g 離心 30min,讀取還原紅細胞層紫黑紅色柱高的毫米數(shù),乘以 0.01, 即為每升血液中紅細胞體積的升數(shù)。(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檢驗師、2010 年主管技師)
⑵微量法:讀取還原紅細胞層和全層長度。歷年真題回顧
血液一般檢查中,下列哪項指標參考值有性別差異 (2001 年檢驗士) A.白細胞計數(shù) B.血小板計數(shù) C.白細胞分類 D.紅細胞壓積 E.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標準答案:D
下列關于紅細胞比容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2001 年檢驗士)
A.與紅細胞數(shù)量有關 B.與紅細胞大小有關
C.是抗凝血自然沉降后所測得的紅細胞在全血中所占體積的百分比D.在各種貧血時紅細胞比容會降低
E.大面積燒傷病人的紅細胞比容常增高標準答案:C
   下列有關血細胞比容測定哪項是錯誤的 (2001 年檢驗士)
A.所用器材必須清潔干燥 B.不能使用改變紅細胞體積的抗凝劑C.要求相對離心力為 2264g,離心 30min  D.血漿有黃疸,溶血現(xiàn)象與結果無關E.不同的離心機,應選擇不同的離心速度
標準答案:D


下列哪些是測定白細胞比容的方法
  A.溫氏法    B.魏氏法             C.微量法
D.儀器法(2001 年檢驗士)
  E.以上均可以
標準答案:ACD
檢查項目紅細胞比積相應的縮寫是(2001 年檢驗師)
A.RBC    B.WBC                    C.RDW                    D.HctE.ESR
標準答案:D
患者女性,35 歲。頭昏,乏力,面色蒼白 1 年,活動后心慌氣急 2 個月來診。為確定患者有無貧血,首先的化驗指標是 (2001 年檢驗師)
A.  紅細胞數(shù)量和血細胞比容 B. MCH、MCHC C. 血沉
D.  紅細胞數(shù)量、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 E. 血細胞比容標準答案:D
關于細胞比容測定的敘述,下列正確的是 (2001 年檢驗師)
A.溫氏法要求 3000r 離心 30min B.以 106mmol/L 枸櫞酸鈉為抗凝劑
C.為縮短時間,溫氏法可用 300rpm,離心 15min
D.毛細管微量法要求 5000rpm,離心 40min E.以草酸鉀做為首先抗凝劑標準答案:A
血細胞比容的參考值是 (2001 年主管技師)
A.男性 50%~60%,女性 40%~50% B.男性 30%~50%,女性 25%~40% C.男性 40%~50%,女性 37%~48% D.男性 60%~70%,女性 45%~50% E.男性 70%~80%,女性 60%~70%
標準答案:C
下列有關手工法檢測血細胞比容的敘述,正確的是 (2001 年主管技師)
A.是抗凝血在自然沉降后所測得的紅細胞在全血中所占體積的百分比B.血細胞比容的多少與紅細胞數(shù)量有關
C.在各種貧血時血細胞比容會降低 D.大面積燒傷的病人血細胞比容會增高E.放射性核素法被定為參考方法
標準答案:BCDE
下列是微量高速離心法測定血細胞比容的特點,但除外 (2001 年主管技師)
A.用血量少 B.測定時間短 C.效率高 D.血漿無殘留 E.精度好標準答案:D
血細胞比容增高,見于下列哪些疾病 (2001 年主治醫(yī)師)
A.大面積燒傷 B.各種脫水 C.貧血 D.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E.慢性肺心病標準答案:ABDE



1. 檢測原理

  六、紅細胞平均指數(shù)


⑴手工法:通過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量和血細胞比容值,可計算出平均指數(shù), 公式如下(2006 年主管技師、2008 年主管技師、2009 年主治醫(yī)師、2010 年檢驗師)①紅細胞平均體積 MCV=Hct/RBC(飛升,fl),代表每個紅細胞平均體積的大小。MCV 以飛升(fl)為單位,1fl=10-15L。②紅細胞血平均血紅蛋白含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個數(shù)=Hb/RBC(皮克,pg),代表每個紅細胞內平均所含血紅蛋白的量。MCH 以皮克(pg)為單位,1pg=10-12g。(2001年檢驗士、2008 年主管技師)③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MCHC=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血細胞比容=Hb/Hct(g/L),代表平均每升紅細胞中所


含血紅蛋白濃度。
⑵血液分析儀:能直接導出 MCV 值,再結合直接測定的 RBC 和 Hb,計算出MCH(=Hb/RBC)和 MCHC(=Hb/RBC×MCV)。
2. 方法學評價
⑴MCV:紅細胞凝集(如冷凝集綜合征)、嚴重高血糖癥(葡萄糖高于 6000mg/L)
可使 MCV 假性增高。
⑵MCH:高脂血癥、白細胞增多癥可使 MCH 假性增高。
⑶MCHC:受 Hct(血漿殘留或出現(xiàn)異常紅細胞)和 Hb(高脂血癥、白細胞增多癥)的影響。
3. 參考值
新生兒:MCV91~112fl,MCH29~36pg,MCHC280~360g/L。成人MCV80-100fl,MCH27-34pg,MCHC320-360g/L。(2010 年檢驗士、2010 年主管技師)
4. 臨床意義 紅細胞平均指數(shù)可作為貧血形態(tài)學分類依據(jù)。(2001 年主治醫(yī)師) 表 1-2 貧血的紅細胞形態(tài)學分類(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主治醫(yī)師、2008
年檢驗師、2009 年主治醫(yī)師、2010 年檢驗士、2010 年主管技師)


(, 下載次數(shù): 97)
歷年真題回顧
MCH 以pg 為單位,pg 等于 (2001 年檢驗士、2008 年主管技師)
A.10-6g B.10-10g C.10-12g D.10-13g E.10-15g
標準答案:C
患者,男,30 歲,貧血外貌,MCV86fl,MCH29pg,MCHC34g/L,其貧血屬于(2001 年檢驗士)

A.單純小細胞性貧血B.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C. 正常紅細胞性貧血
D.大細胞性貧血E. 腎性貧血
標準答案:C
血液檢查結果:MCV 為 120fl,MCH 為 45pg,MCHC 為 375g/L,有助于判斷(2001 年檢驗士)
  

A. 健康人B. 大細胞性貧血C. 正常細胞性貧血
D.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E.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標準答案:B
小細胞低色素性紅細胞最常見于(2001 年主管技師)
A.巨幼細胞性貧血 B.缺鐵性貧血C.再生障礙性貧血D.白血病 E.急性溶血性貧血
標準答案:B
為確定貧血的類型,首選的指標是(2001 年主治醫(yī)師)
A.  紅細胞數(shù)量和紅細胞體積 B. MCV、MCH、MCHC C. 血沉
D.  紅細胞數(shù)量、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比積 E. 紅細胞比積標準答案:B


巨幼細胞性貧血 MCV、MCH、MCHC 的改變通常是 (2001 年主治醫(yī)師)
A. MCV 增高、MCH 增高、MCHC 增高 B. MCV 增高、MCH 增高、MCHC 正常
C. MCV 減低、MCH 增高、MCHC 正常 D. MCV 減低、MCH 減低、MCHC 正常
E. MCV 減低、MCH 減低、MCHC 減低標準答案:B



1. 檢測原理

  七、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反映樣本中紅細胞體積大小的異質程度,常用變異系數(shù)CV)表示。(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主管技師、2001 年主治醫(yī)師、2009 年檢驗師、2010 年檢驗師)
2. 方法學評價
RDW 比血涂片紅細胞形態(tài)大小的觀察更為客觀和準確。
3. 質量控制
RDW 異常受樣本中紅細胞碎片、紅細胞凝集、雙相性紅細胞的影響。
4. 參考值
成人 RDW11.6%~14.6%。(2010 年主管技師)
5. 臨床意義(2008 年山東省住院醫(yī)一階段)
貧血形態(tài)學分類:根據(jù)紅細胞形態(tài)大小不同,將貧血分成 6 類。MCV 減少, RDW 正常,小細胞均一性MCV 減少,RDW 增高,小細胞不均一性;MCV 增大RDW 正常,大細胞均一性MCV 增高,RDW 增高大細胞不均一性。
(2001 年主治醫(yī)師、2010 年主管技師)
作為缺鐵性貧血IDA篩選診斷和療效觀察的指標,RDW 增大對 IDA 的診斷靈敏度達 95%以上,特異性不強,可作為 IDA 的篩選診斷指標。當鐵劑治療有效時,RDW 開始增大,隨后逐漸降至正常。
⑶鑒別缺鐵性貧血和 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歷年真題回顧
RDW 是反映紅細胞的 (2001 年檢驗士、2010 年檢驗師)
A.直徑異質性 B.體積異質性 C.厚度異質性D.血紅蛋白含量異質性 E.紅細胞膜結構異質性
標準答案:B
紅細胞分布寬度可用于估計 (2001 年主管技師)
A.紅細胞數(shù) B.血細胞比容 C.血紅蛋白濃度 D.血紅蛋白量 E.紅細胞體積異質性標準答案:E
MCV 增高,RDW 異常,提示紅細胞體積為 (2001 年主治醫(yī)師)
A.正細胞均一性 B.小細胞均一性 C.大細胞均一性D.大細胞不均一性 E.小細胞不均一性
標準答案:D
反映紅細胞體積變異的參數(shù)是 (2001 年主治醫(yī)師)
A.RDW B.HCT C.MCH D.MCV E.MPV
標準答案:A
正常成人RDW 不超過 (2010 年主管技師)
A.5% B.8% C.10% D.15% E. 18%
標準答案:D
八、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


1. 檢測原理
網織紅細胞(RetRET)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后到完全成熟紅細胞間的過渡細胞,屬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其胞質中殘存嗜堿性物質核糖核酸RNA),經新亞甲藍、燦爛甲酚蘭(煌焦油藍)、中性紅等燃料活體染色后,形成核酸與堿性燃料復合物,呈深染的顆粒狀或網狀結構。凡含兩個以上的深染顆?;蚓哂芯€網狀結構的無核紅細胞,即為網織紅細胞。①普通光學顯微鏡法在顯微鏡下計數(shù) 1000 個紅細胞中網織紅細胞的百分比或分數(shù)。②網織細胞計數(shù)儀法和血液分析儀法:用熒光染料使網織紅細胞內 RNA 著色,用流式細胞儀(FCM)得到網織紅細胞數(shù)。(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檢驗師、2005 年主管技師、2006 年主管技師、2009 年檢驗師)
2. 方法學評價
⑴普通光學顯微鏡法:試管法操作簡便、重復性較好。玻片法取血量少、染色時水分易蒸發(fā),造成結果偏低。(在顯微鏡計數(shù)法中,試管法優(yōu)于玻片法。玻片法染色時間較試管法,玻片法計數(shù)用乙醇燃料;玻片法計數(shù)結果比試管法,試管法計數(shù)用鹽水燃料。)
⑵網織細胞計數(shù)儀法:可客觀地將 Ret 分為高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HFR)、中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MFR)、低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LFR)3 類,熒光強度越高,細胞越幼稚
⑶血液分析儀法:網織紅細胞成熟指數(shù) RMI=(MFR+HFR)/LFR×100。測量細胞多,避免主觀因素,易于標準化是儀器法的優(yōu)點。
3. 質量控制
⑴顯微鏡法:影響因素有:操作人員對網織紅細胞識別不同、血涂片質量好壞、計數(shù)紅細胞數(shù)量多少計數(shù)方法等。
⑵儀器法:出現(xiàn) Howell-Jolly 小體、有核紅細胞、巨大血小板會使結果假性增高。
4. 參考值
⑴顯微鏡計數(shù)法:成人 0.008~0.02(25~75)×109/L。(2001 年主管技師)新生兒:0.02~0.06 LFR+MFR+HFR=100%。
⑵儀器法:男性 RMI 9.1%~32.2%,女性 12.8%~33.7%。5.臨床意義
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尤其是網織紅細胞絕對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標。(2001 年主管技師、2001 年主治醫(yī)師)正常情況下,骨髓中的網織紅細胞均值為 150×109/L,血液中為 65×109/L(骨髓中的網織紅細胞比外周血中的;骨髓中的網織紅細胞比外周血中的幼稚)。正常時,外周血網織紅細胞中 III 型約占 20~30%,IV 型占 70~80%,若骨髓增生明顯,可出現(xiàn) I 型和 II 型網織紅細胞。
判斷骨髓紅細胞造血情況:①增多:見于溶血性貧血、放療化療后、紅系無效造血;(2010 年檢驗士)②減少:多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Ret 計數(shù)常低于 0.005,絕對值低于 15×109/L。還可見于溶血性貧血再障危象。(2001 年主管技師、2001 年主治醫(yī)師、2010 年檢驗士)
觀察貧血療效:缺鐵性貧血用鐵劑或維生素 B12葉酸治療 3-5 天后,Ret 開始上升,7-10 天達高峰,2 周左右 Ret 逐漸下降,表明治療有效。(2001 年檢驗士、2001 年主管技師、2001 年主治醫(yī)師、2009 年檢驗師、2010 年檢驗師)
⑶骨髓移植后檢測:骨髓移植后 21 天,如 Ret 大于 15×109/L,表示無移植并發(fā)癥。
⑷網織紅細胞生成指數(shù)(RPI):在估計紅細胞生成有效性方面,使用 RPI 較準確。


6.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⑴網織紅細胞分型:根據(jù)不同發(fā)育階段分為 5 型:0 型、I 型、II 型、III 型破網型):見于外周血;IV 點粒型):見于外周血ICSH 將網織紅細胞分為 I-IV 型,不包括 0 型。(2009 年檢驗師)
⑵染料和染色:WHO 推薦使用的網織紅細胞活體染液為新亞甲藍,染色力強且穩(wěn)定。染色時間不能過短。染色溫度應控制在 37℃,因為室溫(25℃)染色 Ret 檢出率明顯低于 37℃染色。染液與血液比例以 1:1 為宜。
Miller 窺盤:為提高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精確度和速度:ICSH 推薦使用 Miller 窺盤,方法是:將 Miller 窺盤置于目鏡內,選擇紅細胞散在且分布均勻的部位, 用小方格A計數(shù)紅細胞,大方格B計數(shù)網織紅細胞。
網織紅細胞%= B 格內的網織紅細胞數(shù)×100%(CV 約為 10%)(2001 年檢驗士)
A 格內的紅細胞數(shù)×9
歷年真題回顧
關于網織紅細胞(Ret)的敘述,下列哪項是最準確的 (2001 年檢驗士)
A.是幼稚的紅細胞 B.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后的年輕紅細胞
C.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 D.是介于中幼紅細胞與晚幼紅細胞之間的細胞E.是晚幼紅細胞到成熟紅細胞之間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
標準答案:E
采用 Miller 窺盤法計數(shù)網織紅細胞時,如計數(shù) 10 個視野小方格中的紅細胞總數(shù)為 120 個, 同時計數(shù)的大方格中的網織紅細胞總數(shù)為 16 個,則網織紅細胞應報告為 (2001 年檢驗士) A. 0.012 B. 0.013 C. 0.014 D. 0.015 E. 0.016
標準答案:B
網織細胞比例明顯升高可提示 (2001 年檢驗士)
A.  溶血性貧血 B.  鐵劑治療有效 C. 維生素 B12 治療有效
D.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E. 急性失血
  

標準答案:ABCE
瑞氏染色血涂片中不可能見到(2001 年檢驗師)
A.異常淋巴細胞  B.幼稚細胞                 C.嗜堿性點彩D.網織紅細胞E.中毒顆粒
標準答案:D
下列哪些是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常用的染料 (2001 年檢驗師)
A.伊紅 B.麗春紅 C.煌焦油藍 D.新亞甲藍 E.甲苯胺藍標準答案:CD
關于外周血網織紅細胞數(shù)量及其意義的敘述,下列哪些是正確的 (2001 年主管技師)
A.正常人外周血網織紅細胞不超過紅細胞總數(shù)的 2% B.網織紅細胞增高,說明骨髓造血功能明顯活躍
C.網織紅細胞長期增多,而不伴有紅細胞增多者為骨髓發(fā)育不全,即紅系成熟受阻D.網織紅細胞降低,表示骨髓功能減低或衰竭
E.網織紅細胞增多或降低不代表骨髓造血功能標準答案:ABD
下列有關網織紅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2001 年主管技師) A.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B.作為貧血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參考值 C.判斷骨髓增生情況D.作為貧血病情觀查的指標 E.作為紅細胞成熟程度的指標
標準答案:ABCD
下列有關網織紅細胞臨床意義的敘述,正確的是 (2001 年主治醫(yī)師)


A.  反應骨髓造血功能 B. 作為貧血治療的療效觀察
C.  作為貧血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參考值 D. 作為補液計算的依據(jù)
E. 是惡性腫瘤患者輔助診斷指標標準答案:ABC
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應在油鏡下計數(shù)全部紅細胞達(2005 年主管技師、2006 年主管技師、2009 年檢驗師)

A.100 個  B.200 個  C.300 個         D.500 個E.1000 個
標準答案:E
網織紅計數(shù)絕對值下降見于(2008 年檢驗師)
A.溶血性貧血        B.再生障礙性貧血C.化療后
D.缺鐵性貧血治療后 E.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標準答案:B
不是反映網織紅的指標是選 (2008 年檢驗師)
A.LFR B.HFR C.MFR D.RMI E.MCV
標準答案:E
ICSH 規(guī)定的Ret 分型不包括 (2009 年檢驗師)
A.0 型,有核紅細胞胞質內含網狀物 B.I 型(絲球型) C.II 型(網型)
D.III 型(破網型) E.IV 型(點粒型) 標準答案:A
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增高見于 (2010 年檢驗士)
A.溶血性貧血 B.再生障礙性貧血 C.溶血性貧血再障危象D.正常成人 E.以上均不增高
標準答案:A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指標是 (2010 年檢驗士)
A.紅細胞計數(shù) B.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 C.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D.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 E.嗜堿性粒細胞計數(shù)
標準答案:B



1. 檢測原理

  九、點彩紅細胞計數(shù)


點彩紅細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在發(fā)育過程中受到損害,其胞質中殘存變性的嗜堿性 RNA,堿性亞甲基藍染色后,呈大小、形狀不一藍色顆粒,瑞氏染色后顆粒呈藍黑色。(2010 年主管技師)
2. 臨床意義
增高見于①中毒,如、汞、銀、鉍、硝基苯、苯胺等。②各類貧血,如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惡性腫瘤等,表示造血旺盛。(2001 年檢驗師、2009 年檢驗師)
3. 操作方法
取新鮮血 1 滴制片,用甲醇固定 3min,以 50g/L 堿性亞甲藍液染色 1~2min, 然后油鏡下計數(shù) 1000 個紅細胞中點彩紅細胞數(shù),最好計算點彩紅細胞數(shù)百分率。歷年真題回顧
鉛中毒時血涂片中可見 (2001 年檢驗師)
A.  染色質小體 B.  球形紅細胞 C.  堿性點彩紅細胞 D.  有核紅細胞 E. 靶形紅細胞標準答案:C
十、紅細胞沉降率測定


1.檢測原理
ESR 是指離體抗凝血靜置后,紅細胞在單位時間內沉降的速度,分為 3 期:
緡錢狀紅細胞形成期:約數(shù)分鐘至 10min;②快速沉降期:緡錢狀紅細胞以等速下降,約 40min;③細胞堆積期(緩慢沉積期):紅細胞堆積到試管底部。 2.方法學評價
魏氏法簡便實用,為 ICSH 推薦方法。潘氏法用血量少,適用于兒童。(2010 年檢驗士)
3. 質量控制
血漿蛋白質比例: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減緩,大分子蛋白如急性反應蛋白(如 CRP、纖維蛋白原)、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使血沉加快。現(xiàn)公認血漿中帶有正電荷的不對稱大分子物質纖維蛋白原是最強有力的促緡錢狀聚集的物質。(2001 年主治醫(yī)師、2009 年檢驗師、2009 年主治醫(yī)師、2010 年主管技師)
紅細胞數(shù)量和形狀:①紅細胞數(shù)量:如數(shù)量減少,引起血沉加快。數(shù)量增多使血沉減慢。(數(shù)量太少也減慢,因影響了紅細胞緡錢狀形成)(2001 年主治醫(yī)師)
②紅細胞直徑:直徑越大血沉越快,如靶形紅細胞,但球形紅細胞、鐮形紅細胞不易聚集而使血沉減慢
⑶血沉管:應完全直立,血沉管傾斜時,紅細胞沿管壁一側下沉,而血漿沿另一側下降,會加速紅細胞沉降。
⑷溫度:室溫過高(﹥25℃)使血沉加快;室溫過低(﹤18℃)使血沉減慢。
4. 參考值
魏氏法:﹤50 歲:男性 0-15mm/h,女性 0-20mm/h。(2001 年檢驗士、2008 年檢驗師、2009 年檢驗士)
5. 臨床意義
⑴血沉增快
生理性見于女性高于男性。婦女月經期、妊娠 3 個月以上者血沉增快老年人血沉增快。(2001 年主治醫(yī)師)
病理性見于①各種炎癥:急性細菌性炎癥:嚴重感染時 ESR〉100mm/h。慢性炎癥如結核病、風濕熱等,活動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轉血沉減慢、非活動期血沉正常。(2001 年主治醫(yī)師)②組織損傷及壞死:組織損傷、手術創(chuàng)傷使血沉增快。(2001 年主治醫(yī)師)③惡性腫瘤腫瘤組織壞死繼發(fā)感染、貧血等因素使血沉增快。手術切除、治療好轉,血沉可正常。復發(fā)或轉移時,血沉又增快(ESR
﹥100mm/h)。良性腫瘤血沉多正常。④高球蛋白血癥:如 SLE、惡性淋巴瘤、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肝硬化、慢性腎炎等因免疫球蛋白增高使血沉增快。⑤ 貧血:貧血(﹤90g/L)使血沉輕度增快,遺傳性紅細胞增多癥、鐮形細胞性貧血等因異形紅細胞不易聚集成緡錢狀而使血沉減慢。⑥高膽固醇血癥: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腎病綜合征、粘液性水腫等血沉增快。(2001 年檢驗師、2010 年檢驗師)
血沉減慢:見于真性或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癥、DIC 消耗性低凝血期、繼發(fā)性纖溶期因未產生急性反應蛋白等使血沉減慢。(2001 年檢驗師、2001 年主管技師、2006 年主管技師、2009 年主治醫(yī)師)
6.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⑴操作:取 109mmol/L 枸櫞酸鈉 0.4ml,加靜脈血 1.6ml1:4),混勻,用血沉管吸入混勻全血,并直立于血沉架上,1h 末準確讀取紅細胞下沉后的血漿段高


度,即紅細胞沉降率。(2001 年檢驗士、2010 年檢驗士)
⑵魏氏法測血沉操作注意事項:①用 109mmol/L 枸櫞酸鈉溶液作抗凝劑;②抗凝劑與血液按 1:4 混勻;③血沉管需干燥;④血沉管必須垂直;⑤測定溫度最好是 18-25℃。(2001 年檢驗士、2010 年檢驗士、2010 年檢驗師)
⑶血沉測定對標本要求:①必須避免脂血;②抗凝比例要準確 1:4;③抗凝劑濃度必須準確;④抽血應在 30 秒內完成;⑤血液輕度凝固會使血沉減慢。
⑷血沉測定對溫度要求:①室溫下 2 小時內必須完成測定;②放置 4℃可延長至6 小時完成測定;③測定時最好是 18-25℃;④37℃測定的結果需校正后報告。歷年真題回顧
用魏氏法測定血沉,抗凝劑與血液的比例為 (2001 年檢驗士、2010 年檢驗士)
A.1∶1 B.1∶2 C.1∶3 D.1∶4 E.1∶9
標準答案:D
成年女性魏氏法測定血沉的參考值為 (2001 年檢驗士、2008 年檢驗師、2009 年檢驗士)
A.0~5mm/h B.0~10mm/h C.0~15mm/h D.0~20mm/h E.0~25mm/h
標準答案:D
  

血沉增快可見于下列哪些情況
  A.  活動性肺結核   B.  嚴重貧血            C.
婦女月經期D.心絞痛(2001 年檢驗士)
  E. 心肌梗死
標準答案:ABCE
檢查項目血沉相應的縮寫是(2001 年檢驗師)
A.RBC    B.WBC                    C.RDW                    D.HctE.ESR
標準答案:E
影響血沉測定質量的因素不包括(2001 年檢驗師)
A.抗凝劑 B.溫度 C.器材 D.標本處理 E.患者是否為空腹采血標準答案:E
下列不引起血沉增快的疾病是 (2001 年檢驗師) A.活動性結核 B.風濕熱活動周 C.多發(fā)性骨髓瘤 D.胃癌 E.彌慢性血管內凝血標準答案:E
下列哪種疾病可引起血沉減慢 (2001 年主管技師)
A.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B.心肌梗死 C.動脈粥樣硬化 D.肺結核 E.風濕熱標準答案:A
下列哪些因素可使血沉增快 (2001 年主治醫(yī)師)
A.巨球蛋白增多 B.血漿纖維蛋白原增多 C.運鐵蛋白增多D.球蛋白減少 E.紅細胞數(shù)量增多
標準答案:ABC
下列關于血沉測定的敘述,錯誤的是 (2001 年主治醫(yī)師) A.婦女月經期血沉可略增快 B.隨年齡增加,血沉減慢 C.炎癥時可見血沉增快D.常用于觀察結核病有無活動性及其動態(tài)變化 E.手術創(chuàng)傷可導致血沉增快
標準答案:B
下面使血沉增快的是 (2008 年檢驗師)
A.紅細胞相對增多 B.DIC C.多發(fā)性骨髓瘤 D.DIC E.繼發(fā)纖溶標準答案:C
ICSH 推薦的血沉檢測方法是 (2010 年檢驗士)
A.微量法 B.魏氏法 C.潘氏法 D.血沉儀法 E.以上均不是標準答案:B


促進紅細胞呈緡錢狀聚集最強有力的物質是 (2010 年主管技師)
A.γ 球蛋白 B.β 球蛋白 C.膽固醇 D.甘油三酯 E.纖維蛋白原
標準答案:E

-----------------------------




歡迎光臨 愛鋒貝 (http://m.7gfy2te7.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