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鍵注冊,加入手機圈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注冊
x
我是一名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者,公司開了七年多,代碼這個東西接觸了有十多年。算是國內第一批接觸“移動互聯網”這個概念的憤青,所謂“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區(qū)別,個人理解在于“移動”這兩個字,其實就是手持設備端使用互聯網,手持設備端包含但不僅限于手機、pad、智能手表、touch等。
結合自己的各種采坑失敗經驗以及周邊個別成功試水經驗,站在個人角度給出一些理解。
以下文章又臭又長,但卻是是經驗之談,懶得看的,也歡迎并期待想創(chuàng)業(yè)的朋友點擊頭像跟我交流溝通。
上邊純粹是為了插入一個卡片,因為知乎大大的規(guī)定,不選擇金額不讓插入,隨便寫了個1塊......
APP制作有多種形式,所以需要的成本差異較大。
1.尋找外包公司
2.模板APP(內行叫SAAS)
3.自己組建團隊
互聯網外包公司的成本構成?
人工+場地+渠道。 互聯網公司的成本大頭是”人工“,65%人工 + 10%運營渠道 + 15%其他+10%左右的利潤(這個真不是暴利行業(yè),當然除了一些做saas的公司,他們主要就是維護成本后期技術成本不高)。
需要哪些人員進行開發(fā)?
安卓(Android) + 蘋果(iOS) + 后臺(java或者PHP)+ 產品經理(設計流程) + 設計(設計界面)
人工成本分別是安卓12k+蘋果14k+后臺10k(這個數字是浮動最大的)+設計(7k)+產品(7k)=一個月的成本50k(5萬)。這個是小型項目的人工成本,加上各種稅、場地成本、合理的利潤等等,合理報價應該在一個月7萬左右。如果這個軟件是在一線城市做的大概在7萬的基礎上加個3萬左右,也就是單月10萬的成本差不多。這是一個小型APP的報價標準,大型APP可能每個工作崗位投入就是幾個人,你按照我是說的人工成本加就行了。
記住兩個數字:二線城市7萬/月,一線城市十萬/月,這是針對一個定制APP的合理報價。
為啥沒提三四線城市呢?因為三四線城市沒有技術公司,根本招不到技術人才。
列舉一些技術人才聚集的城市:
一線:北上廣深
二線:成都、杭州、蘇州、南京、鄭州、西安、福洲、廈門、濟南、青島。個例(蘭州、貴陽等地還是有的但是特別少,不利于貨比三家)
附上兩張來自其他大型招聘平臺的員工薪資圖。圖片信息純屬隨機
(原本的回答這里是有圖片的,但是被刪除答案了。現在不加了,大家可以去招聘網站搜索Android或者iOS工程師就自己能搜到)
了解真實成本,方可正確評估風險。
到底該怎么去市場上詢價?問的多就能得出一個平均值嗎?
真的調研過這件事情的人應該就知道,互聯網公司報價差異非常大,會越問越懵。
首先你得明確幾個問題,再去詢價得到的反饋會靠譜很多。
1.產品針對的行業(yè)
2.大致用戶基數評估
3.商業(yè)模式確定(一個用戶從進入APP開始,需要哪些操作來完成你給他的商業(yè)套路?然后怎么結束流程。)
舉例幾個無用功的詢價方式:
例1:“做個美團那樣的多少錢”?
說實話給不了你答案。
好比買車:
”買輛車多少錢?“這個該怎么報價?
”買輛高端車多少錢?“稍微好報一點,但是也確實比較難給出一個相對精準的價格。
例2:“我想做個跟美團差不多的多少錢?”
美團這種重量級的APP細節(jié)體驗功能非常多的,單純從開發(fā)維護的角度來計算,這種量級的APP至少花費了6.7年的時間,你覺得多少錢能做的出來?
對于首次接觸互聯網的人來說,其實初期是想了解一個大致的預算,從而判斷這件事情,是否在把控范圍之內。心情充分理解,但是一上來說了幾個字就要報價,講真:毫無意義。對于技術公司而言無意義,幾個字能給出什么報價?互聯網行業(yè)大家都不了解,讓甲方提出明確需求也確實沒有指望,技術公司的銷售為了迎合市場也總結了自己的套路,需求不明確不好報價怎么辦?硬報??!而且往低里報!后期明確以后在慢慢往上加,先取得二次溝通的機會再說。
那么請問,這種硬報得來的市場調研結果到底有多大參考價值?這種市場調研是否在浪費雙方的時間?
2.同樣是APP卻有不同的細分:
套殼APP(其實就是H5寫的網頁,外邊加一個APP的圖標,實際是”假“App,其體驗當然不如原生開發(fā)的APP,但是重在便宜。國內市場目前只有兩種系統(tǒng),安卓系統(tǒng)、蘋果系統(tǒng),所以常規(guī)APP需要開發(fā)兩套適配于兩個系統(tǒng),套殼App的好處就是可以節(jié)約一個端的開發(fā)成本,因為無論是安卓還是蘋果都做了對于網頁的適配)
RN(React Native)框架的(APP)體驗介乎于原生和H5之間,隨著技術發(fā)展而誕生的中間產物,原生開發(fā)體驗好,加載快,主要因為很多資源可以放在手機本地,直接從手機讀取當然快。H5的慢是因為所有資源都要房子服務器上,每個資源的加載都需要網絡請求去遠在天邊的服務器來加載,當然慢。RN簡單理解就是中間產物,部分可以放在本地的一種技術框架。也是只用做一套,安卓蘋果都可用。只是針對這種技術有兩個大的壁壘:其一RN目前技術方面還不夠成熟。其二RN的技術人才市場及其緊缺,原因在于RN真的難學,學習RN需要同時擁有原生的開發(fā)基礎以及H5方面的JS編寫能力,方可使用。
3.有類似的案例給我改改直接用了
這個說法是比較多的甲方會問到的,實際上可行性卻并不怎么高,編程跟實體產業(yè)有些差距。拿鞋子舉例:鞋帶和鞋子本身是能夠分開,鞋帶可以跟其他的鞋子重組,代碼則不然,里面的某些某塊是沒法單獨直接復制出來放到另一個項目上的,代碼的每個邏輯功能模塊都有牽連,比如說優(yōu)惠券模塊如果我們做過,是否能復制出來直接粘貼到另一個項目上直接使用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針對某個項目的優(yōu)惠券功能是跟該項目的數據結構密切相關的,簡單的講沒有兩個項目數據結構可以完全一致,就導致代碼沒辦法像實體一樣單獨提出來復制到別的地方直接使用。另一個原因:《軟件著作權》,國家現在提倡知識產權保護,即是每一個互聯網產品,都要獲得《軟件著作權》才能上架應用市場,潛在是說你得擁有專利才行,你的代碼得是獨立的才行,申請軟著的時候是要上傳代碼的,有排重功能,只是目前這塊的市場還沒有那么的規(guī)范,有部分空擋可鉆,因為申請軟著只需要6000行的的代碼事例,分別要求節(jié)選自項目的開始和結束,文章就做這6000行就可以了,但是市場是在逐漸完善補足的,今日有漏洞不代表以后依舊有,當樓棟被補足,要求不規(guī)范應用強制下架怎么辦呢?數據流量誰來彌補?
總結:現今的互聯網是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用差不多的來改改就完結的項目。
模板APP(SAAS):
接單解釋就是已經開發(fā)好的APP,開一個子賬號租用給你。優(yōu)缺點上述鏈接中有提到,租用成本一般一年1萬-3萬不等。
從創(chuàng)業(yè)者的角度一起來算一下需要付出多少成本
首先,如果你也是創(chuàng)業(yè)者,而且滿腔熱血,那么產品就必須自己開發(fā)。因為創(chuàng)業(yè)是很牛逼的事,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要最好的。把產品技術開發(fā)交給外包難免不放心,當時我們也是這么想的。自己懂技術,是相關專業(yè)出身還好。但據我了解,一般的創(chuàng)業(yè)者難免都不懂。所以,如果你要做一個APP,以此為切入點,首先需要知道至少需要哪些人員配置。
招兵買馬
包含研發(fā)一個新產品過程中一些常見的工作,架構師兼后臺開發(fā)1名+安卓1名+iOS開發(fā)1名+產品經理1名+前端開發(fā)1名+設計師1名,而且你不能保證你招來的每一個崗位都會有符合的人來,或者突發(fā)變故,導致開發(fā)停滯,還得有人能搶險。創(chuàng)業(yè)公司員工任職不穩(wěn)定可是很正常的現象。估計一般的創(chuàng)業(yè)者都想越快越好的讓產品開發(fā)上線,假設你想的的產品上線期3~6個月。
第一步:招人
北上廣一線深城市還好,只要資金充裕人才不愁,簡歷豐富挨個篩選。但是在常州這樣的二三線城市,一個WEB前端足足招了7個月才有人投簡歷上門面試。更為可怕的是我們同時付費在“58”“拉勾”“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甚至“趕集”這些非專業(yè)平臺以及朋友圈,各種無限尋找的情況下。我們從第一個人入職,到團隊勉強能夠開工一共花了5個月招聘時間。
這里有一個比較好的經驗,先把所有的力氣去尋找一個志同道合的技術總監(jiān),高薪是必須的。但是薪資高了他可以在開發(fā)上幫你少走彎路省回來。
所以第一步的花費大概是--招聘平臺網站會員費:平均1000元/家 *3=3000元。然后是假設你3個月就招聘齊活兒了。
這三個月平均要發(fā)4個人工資,試用期內薪資80%算,而且還不用五險一金。常州此類人才一般需要招聘至少有過一年以上開發(fā)經驗的,要不然開發(fā)質量難以保障。
這樣人才平均薪資大概在8K左右。所以這三個月你要發(fā)(8000元*80%試用期*4個人*3個月=76800).
第二步:場地
8人團隊可以選擇中低端的辦公場所,這類的辦公場所在常州大約是70元/㎡,大約需要100平米,并不是很好找。
創(chuàng)業(yè)孵化器是很不錯的選擇(但民營的也有坑)。在現在的大背景下,孵化器現在很多很容易找。孵化器的租金會比較便宜甚至免費,在接納創(chuàng)業(yè)團隊之前一般會簽署協(xié)議,需要以場地作為股權置換條件,或者是優(yōu)先投資權。至于孵化器是否劃算,得創(chuàng)業(yè)團隊自己掂量。算上水電、物業(yè),一個月10000左右算比較節(jié)省。
第三步:設備
普通的人體工程學椅子價格在150元左右,如果不買工程學椅子用普通的椅子代替,加上桌子平攤成本,桌椅需要200左右。這些一次性付出,6000元可以搞定吧,拍腦袋也得付。
加上設計師和程序猿電腦,配置在4000一臺,一共七臺包括一臺IOS機。開發(fā)移動APP需要提供樣機,二手就行,安卓系統(tǒng)4部,2000元一部,蘋果系統(tǒng)也要4部,3500一部。
好,算一算6000元+4000元*7+2000元*4+3500*4=56000元
第四步:工具齊活,正式開始
APP開發(fā)之前,你知道自己想做個什么樣的APP軟件,但一般不知道自己具體要做什么東西,需求是什么,產品定位是什么。這時候產品經理就需要出馬,跟老板各種溝通、理清需求、找產品定位。
這階段大概需要花費兩周,好說歹說仔細分析,才會把產品的定位、一期的需求想清楚。期間架構師可以開始構思產品的技術架構,還未能正式開工。產品定位以及早期的需求確定出來之后,需要構思產品名稱、需求調研、競品調研分析、注冊域名、購置服務器以及周邊基礎能力(如CDN存儲、短信服務、消息推送等)、商標(未注冊商標、很多團隊就是吃了這個虧)、搶注域名、設計logo。這階段如果不中途改變計劃、不變更產品需求和定位的前提下,最起碼花費一周時間。這時候產品的原型、技術架構的雛形也呈現,基本可以進入真刀真槍的干活。
這一步假設域名不需要花大價錢購買,全部費用算起來拍腦袋15000元/年。
其中短信2000,服務器1000一個月。域名等商標注冊2000一個,商標,軟著,LOGO一次性投入有10000左右
第五步:產品版本策劃、架構設計
看似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后,產品開始整理需求,按照需求優(yōu)先級規(guī)劃版本。架構師按照產品的發(fā)展方向構想,開始著手進入開發(fā)環(huán)境、生產環(huán)境部署、基礎代碼研發(fā)階段。
很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做APP比較常見的兩種功能實現方式有native原生和webview 方式,這兩種方式的優(yōu)劣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一般為了保證體驗,以原生的方式為主,webview的方式為輔。以原生的方式做開發(fā),版本是尤為重要的。
其一,APP開發(fā)完成之后,需要把上架到APP store(假設我們只上iOS和安卓),iOS 的APP Store 有冗長的應用審核周期,你必須提前把往后幾個中小版本的功能規(guī)劃好了才不至于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自亂陣腳;
其二,你的APP安裝到用戶的手機上時你肯定希望他大部分時候運行的都是最新的版本,如果你的版本更新過于頻繁,用戶也會嫌煩。
看起來過程似乎非常順利,產品經理把產品的思路理清之后,開始準備產品V1.0 的規(guī)劃。
新產品從無到有常見的工作:
(1)產品官網,產品官網是產品、公司、團隊的臉面,讓用戶進入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你的定位以及產品特性,也就是什么樣的人在為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做著什么樣的事情。
(2)用戶協(xié)議。是的,如果用戶要注冊、使用你的產品,你得起草你的用戶協(xié)議,跟律師或法務不斷溝通調整。
(3)種子用戶。你要思考你的第一批種子用戶從哪里來,如何組織,怎么管理,他們是檢驗你產品的第一群人,對于驗證你的產品定位、發(fā)現產品問題、提升產品體驗來說至關重要。
(4)基礎數據上報規(guī)劃。你要知道產品一旦發(fā)布,在對用戶行為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需要收集什么數據來優(yōu)化、調整你的產品設計,思考你的產品方向。
(5)UI設計與交互標準制定。不能保證產品的UI以及交互一上線就有讓用戶覺得驚艷的效果,但是必須保證UI/交互在一致性上沒有問題。
(6)后臺管理系統(tǒng)。如論是查看數據還是內容管理,后臺管理系統(tǒng)是你工作的有效輔助,也不能少。
(7)APP。這是你的產品的重中之重,密切觀察跟蹤。
如果一切順利,那么在3-6個月之后,你的APP第一版應該有了第一個雛形。
內部測試、打磨階段
在這個階段,你要跟設計、研發(fā)、種子用戶之間保持密切溝通,不斷收集問題、發(fā)現問題、優(yōu)化、解決問題,期間可能需要發(fā)布1-3個beta子版本。同時,你要想辦法保持種子用戶的活躍與配合的激情,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誰做誰知道。
發(fā)布階段
發(fā)布的時候,不算渠道宣傳費用,不打廣告,上線iOS APP Store 需要注冊開發(fā)者賬號,購買證書,也需要花費一定的費用,不多,也就99美元/年。
如果你做得多一些,找安全團隊幫你做安全評估,這里也要花上一些錢,這里就不算了。至于負載均衡、加速技術什么的,你的APP剛上線,應該用不上。
6個月的時間,一個APP從無到有已經十分迅速。那么這一整個步驟里面??赡苋藛T成本最大,8個人平均薪資是8K。一般當時急著招人都會有其它福利的。
五險一金,公司最低要為每個人補貼1100元左右。十三薪,折合每個月,相當于每個月多發(fā)1000元。團隊剛招過來沒有磨合時間,所以需要盡快出產品,肯定需要加班,加班是要有加班工資的,周末加一天班算200一天。
那么平均每人加班工資是500.將近7個月,肯定有節(jié)假日,還需要有節(jié)日福利吧,平??隙ㄓ袌F隊建設費用吧。平均每人每月攤頭上多100元。
好的,那么一個人一個月平均費用為(8000+1100+1000+200+500+100=10900)
我這里假設招聘完全后,開發(fā)只用了4個月上線(這還是算快的)。就是(10900*4個月*8個人=348800元)。這還不算什么,你要想,現在做互聯網的哪個是一開始能賺錢的,這批功臣,每個月固定人員開銷是87200元。
那么最后,如果你要創(chuàng)業(yè)自己組建技術團隊的話,從招人到產品制作完成。一共算是招全人3個月,制作4個月。一共7個月計算的總花費是:人員費用:76800元(招人期間)+ 348800(正式階段)=425600
房租水電:10000/月*7個月=70000
辦公設備:56000元
商標等注冊服務器:20000元
一共是:425600+70000+56000+10000=571600元
這里還沒有算你的市場人員,財務人員,營銷推廣,程序員流失成本。只算了4個月的正式開發(fā)期,每個月你的固定技術人員開銷是87200。
所以當有人問自己組建團隊做一個APP需要多少錢時,你可以回答一個不太復雜的APP,在像南寧這樣的2線半城市,從無到有半年第一個版本出來,至少需要60萬。如果在一線城市,至少也是100萬。
影響APP開發(fā)價格的主要因素:
移動互聯網的世界,流量為王,流量就代表著銷量。眾多行業(yè)紛紛開發(fā)專屬公司的APP。不管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還是大型企業(yè)。在沒有技術團隊的情況,都會選擇APP外包。選擇APP開發(fā)公司的時候,通常會考慮兩個問題:APP開發(fā)公司的實力以及APP開發(fā)的價格。
在不了解APP開發(fā)公司情況下,盡可能還是到APP開發(fā)服務公司進行洽談,不僅可以確定功能需求,APP開發(fā)的詳情報價表,還可以直接與項目經理及產品經理溝通,可以了解公司情況,辦公環(huán)境(好的開發(fā)公司辦公場所也是比較高大上的),公司人員等情況。
APP開發(fā)價格影響因素很多,包括:功能復雜程度、開發(fā)技術人員成本、時間成本、地域條件等。APP開發(fā)互聯互加就為大家做一個詳細的分析。
1、人員成本:
人員成本可謂是老生常談了。一個APP開發(fā)項目都是需要的組成完善的技術開發(fā)團隊。項目經理、產品經理、UI設計師、前端工程師、后端工程師、安卓工程師,IOS工程師(需要IOS版),測試工程師等技術開發(fā)人員。所有技術人員的薪資加起來這個費用占據非常大,甚至占到項目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2、時間成本:
APP開發(fā)項目一般都有開發(fā)周期的。目前時間成本有兩種情況。一種常規(guī)的:開發(fā)周期越長,成本越貴。一種是加急情況,加急,特定情況下,時間越短,開發(fā)難度越高,當然開發(fā)價格肯定會比較貴的。
3、地域成本:
APP開發(fā)價格和地域也是息息相關的。一般而言,一線城市的開發(fā)價格比三四線城市開發(fā)價格要貴一點。但是,一線城市開發(fā)公司的能力如互聯互加科技肯定要比三四線開發(fā)公司要強上不少。
4、功能復雜程度:
一款APP功能復雜程度。前后端的功能,交互功能等尤為重要。如果這幾方功能都比較復雜,報價肯定不會太低了。很多客戶在溝通需求的時候,對功能需求定位不是很準確。不夠細化,導致客戶認為功能很簡單,其實比較復雜。比如,電商商家入駐,客戶覺得很簡單,但是涉及到的即時聊天,用戶評論,收藏店鋪等等一系列都是需要考慮的。
最后給大家一些產品方向的思路:
中國50年才能出一個大創(chuàng)意,創(chuàng)意類的應用就完全不建議大家去做,很容易胎死腹中,很難推。而且所謂創(chuàng)意這種東西,不太容易出現在剛需部位,多數是發(fā)起者自己拍腦袋想的,把個人需求當做市場需求。移動互聯網發(fā)展了十多年了,你能想到的多數已經都做起來了。我的建議目前市場還能玩的東西有兩種:
一.市場空缺
二.細分化的專業(yè)應用
至少我周圍還活著的產品,吻合以上定律。
講講自己的理解,《餓了么》是很牛逼,模式也相對成熟了,但是針對人群其實都在一二線城市。在一些下沉市場其實“餓了么”本身是沒有覆蓋到位的,這就是“市場空缺”。
例子2,中國其實是全世界互聯網應用最發(fā)達的國家,比如你在淘寶下單,然后有人給你送過來了,中國人已經習慣了這種體驗。但這個體驗在老外看來簡直“按比例我包““鵝美靜”!所以前年有個朋友成功了,把京東搬到了澳大利亞,現在一年大概上億流水吧。這就是“市場空缺”。
細分化的專業(yè)應用:
說的簡單點就是行業(yè)深度,你對行業(yè)足夠了解,足夠專業(yè),然后做一個APP來解決行業(yè)的問題。
也有實際例子:創(chuàng)業(yè)第二年的時候有人找我合伙,當時2016年,他們想做的東西我大概描述下背景,中國從有電梯到2016年差不多到了15年這個結點,做電梯維修保養(yǎng)的都知道,這種大結點,有大量的電梯需要維修保養(yǎng)了,是個巨大的市場需求,但是我們不在行業(yè)里的人肯定不知道,他們就做了一個平臺,把大量的運維師傅和甲方做了一下整合,包括派工單、路線規(guī)劃、零件集成商等。結果-------------又大賺了。很遺憾,我又錯過了...........這就是細分行業(yè)。
比如有人做二手車平臺,你只做二手車的玻璃,因為玻璃你十分專業(yè),知道他從出廠開始的所有流程,這也是細分。
我是@當個柔軟的人 ,一個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者,歡迎交流創(chuàng)業(yè)心得。
----------------------------- |
|